为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,7月初,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如“纪”往社会实践队赴井冈山市黄坳乡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全方位感受农村产业前景,领略绿色发展新风采,探究新农业发展现状,了解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举措,真正做到把乡村振兴的思政课堂搬进田间地头。
竹荪采摘,青春汗水润沃土
竹荪,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,是黄坳乡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。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,照进田间,队员们已经身着简装,手持竹篮,跟随当地农户的脚步,踏入了竹荪的采摘田。队员们深入其中,挽起衣袖,弯下腰杆,与当地农民一同采摘竹荪。队员们认真学习竹荪采摘的技巧,从如何区分可采摘的竹荪到了解采摘的注意事项,再到实际动手摘取竹荪,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。
“竹荪长得很快,还没冒出头的,叫做球菇,慢慢地长出了一点带有白色的网,叫做杆菇。竹荪主要是用来煲汤,也可以用来清炒。竹荪口感好,营养价值高,有着降血压、降血脂、补气养阴等好处。”竹荪种植户向队员们介绍竹荪的生长过程、食用方法及功效。
在种植户的指导下,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在田间穿梭,寻找并采摘一朵朵竹荪。虽然烈日炎炎,但队员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
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学习采摘技巧。
车间加工,科技赋能兴产业
采摘归来,队员们没有停下脚步,紧接着走进竹荪加工车间,近距离观摩并参与到竹荪的整理、烘干、包装等生产流程中。“竹荪采摘回来之后,第一步就是分类,将球菇和杆菇分开摆放,球菇直接放进烘干农机中进行烘干,杆菇摆放整齐后将白色的网摘除再进行烘干。”种植户一边指导队员们处理竹荪一边介绍。
队员们不仅体验了竹荪的处理流程,学习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技艺,还积极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竹荪的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。队员们提出了引入自动化清洗设备、建立智能化温控烘干系统、运用直播带货带动销量等创新思路。

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整理竹荪。
深度访谈,“排头兵”带动发展
“一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”这是竹荪种植户黄雄大叔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黄大叔是黄坳乡种植竹荪的“第一人”,也是当地竹荪的种植大户,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“排头兵精神”。
站在自己精心打理的20亩竹荪种植基地前,黄大叔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。访谈中,他回忆起创业初期的点点滴滴:“刚开始的时候,我也是一片迷茫。幸运的是,通过深入学习国家的“三农”政策,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种植农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。这股政策春风,让我下定了种植竹荪的决心。”黄大叔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家政策由衷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。
如今,黄大叔已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。访谈期间,常常有“徒弟”上门向他请教竹荪种植的技术和经验。面对询问,黄大叔倾囊相授,并亲自示范种植技巧,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“独门秘籍”传授给他人。“我想把种植竹荪这门手艺教给更多的人,希望大家都能通过种植竹荪走上致富路,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。”黄大叔的言行举止,展现了一位新时代农民的担当与情怀。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,黄大叔正以其“排头兵”的姿态,引领着更多农户携手并进。

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竹荪种植户。

图为实践队队员和种植农户合影。
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要拜人民为师、向人民学习,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,接地气、通下情”,队员们在“交友拜师”的实践中增长了见识、锻炼了能力、收获了成长。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,纷纷表示将把这段宝贵的经历转化为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动力,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摄像:彭思炜、胡雅雯
文字:郑瑶瑶、陶紫薇
校稿:陶紫薇
审核:宁熙